一年的时光飞逝,我参加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乌干达项目的选拔、派出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转眼间,我又回到了祖国。
作为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框架下的主要内容之一,团中央、商务部和贵州团省委于2012年正式开始招募第一批赴乌干达青年志愿者,希望通过我们,为中国与非洲的传统友谊增添年轻的活力。
2012年10月12日,我和志愿者队的其余14名队员顺利抵达乌干达首都坎帕拉。抵乌稍作休整后,我就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马克雷雷大学(Makerere University)语言中心,担任汉语教师和汉语翻译,并协助该校筹建乌干达第一所孔子学院。
为了让学生们尽可能轻松、愉快的学会汉语,我在每次课前都会花费大量时间备课,查阅相关资料,结合乌干达的具体情况编写相应汉语教材。首讲的前一天晚上,我甚至只睡了四个小时,希望把所有时间都用来研究如何通俗易懂又生动有趣地让对汉语完全陌生的乌干达大学生们喜欢上汉语。
让我惊喜的是,作为东非最好的大学,作为未来东非地区的政治家甚至国家元首,马克雷雷大学的学生综合素质很高,非常关注世界局势,对中国的了解极其深入,很钦佩新中国建国后短短几十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着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强烈欲望,因此,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也很高。而在我看来,语言学习只是个开始,更重要的是向他们传播中华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经过四个阶段的学习后,我的学生们不仅具备了一定的汉语水平,更了解了很多中国文化、历史、地理知识。他们不仅知道中国的“琴棋书画”和“文房四宝”,知道华夏56个民族,知道中华大地山川秀美、地大物博,也知道现代化中国的“天宫”、“嫦娥”和“蛟龙”。他们不仅学会了“你好,我是乌干达人,我想去中国学习”,也学会了“锄禾日当午”、“人约黄昏后”和“愚公移山”、“田忌赛马”、“拔苗助长”……他们都对中国充满了向往,其中一名学生目前已经进入了宁波医学院,开始了在中国的学习生活。其余学生也将陆续赴中国学习、经商、工作。我相信,假以时日,这些乌干达学生心里那粒梦想的种子一定会发芽、开花、结果,也许多年之后,他们会像今天的我一样,促进中乌两国人民的交流和了解,成为增进中乌友谊的桥梁。
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我还与乌干达同事们一起,完成了孔子学院的前期准备和教学大纲编写工作。通过与对口援建高校——湘潭大学校长罗和安教授一行的会见磋商,孔子学院项目现已正式启动。虽然我无法看到为之努力的孔子学院正式建成,但我相信,它必将使乌国的汉语教学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为两国文化交流发挥更大作用!
在教学、翻译之余,我参与了中国驻乌干达大使馆安排的各项工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今年9月访乌的接待和翻译工作了。作为委员长出访非欧四国的第一站,驻乌使馆的接待工作非常繁重。但由于人力有限,使馆不得不从当地华人中抽调人员参与工作。由于组织的信任,我有幸成为了本次接待任务中八名领导联络员之一,负责全国人大副秘书长沈春耀同志在乌期间的各项工作,陪同参与了一系列重要的外交活动。有幸参与这样高规格的外事活动一方面使我大大开阔了眼界,另一方面,也是对我个人能力的一种肯定,让我能够在更大的舞台上发挥自己的作用。
在这一年的工作生活中,我遭遇过抢劫、地震、罢课、疟疾、马尔堡病毒爆发、恐怖袭击威胁,遇到过因加班被误锁办公楼以及没有电教设备的尴尬,面临过无数的“从未”:那与我所学专业完全不同的中文教学,那些在翻译工作中遇到的我从未接触过的英式法律文件、各种没有听说过的不同专业的词汇,那从未参与过又如此高规格的行政外事接待任务……但所有的这些,与我的收获相比,都不足挂齿。虽然在初次面对这些问题时我会不知所措,对各种未知充满恐惧,但理想、责任、坚持和感恩帮助了我,使我最终顺利完成各项工作。
无论是国内的亲朋、乌干达的好友还是我遇到过的每个知道我身份的人都会问我同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到非洲?”每当回答这个问题,我就会想起二十多年前,一位同为贵医人的长辈送给我的那瓶来自大西洋的贝壳。她是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当年的妇产科专家,也是当年贵医附院援几内亚比绍医疗队的队员。正是她当年的讲述,让我第一次知道了那片遥远的大陆和那片大陆上生活的人民。也因此,我在懵懂的幼年就立下决心选择医学这门最能帮助别人的学科,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像她一样,做一名援非志愿者。在之后二十多年的成长中,这枚有关非洲的种子不仅没有腐烂,更因为《狮子王》和《撒哈拉的故事》变得更加坚定、瑰丽:也许在他人眼中,非洲是瘟疫、贫穷、战乱的代名词,可在我心里,非洲是最充满激情的地方,是人类共同的摇篮,是我必须踏足的土地!
作为学医之人,一定不会对“责任”这个词感到陌生。第一个让我深刻体会到“责任”的同样是一位贵医人——我的妈妈。在我幼年的记忆里妈妈从来不会准时下班。即使已经脱掉白大衣牵着我走到病房门口,一旦送来新的病人,她也会甩开我的手大步跑回抢救室。也许是在这样的影响下,80后的我从小就懂得“责任”的重要意义,对“小太阳”、“小皇帝”、“垮掉的一代”、“自私的一代”的评价很不服气。欣慰的是,无论是北京奥运会的火炬传递,还是汶川、玉树地震的救灾,80后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我们已经坚定地继承了应该肩负的历史责任,开始成为国家的脊梁。而当我们承担起每个“小我”的责任时,更不能忘记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责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并不富裕的年代,中国人都没有忘记过对非洲兄弟的帮助,何况今天祖国繁荣昌盛的时候?坦赞铁路已经成为过去中非友谊最好的证明,今天,我们更该用自己的工作为中非友谊谱写新的篇章,为祖国发展承担更重的责任。周总理曾经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读书”,掷地有声,铿锵有力。当我和我的队友受到张德江委员长、王晨副委员长和曹卫洲、沈春耀副秘书长等一行亲切接见时,委员长之“你们志愿者对国家的贡献值得肯定!”的高度评价、副委员长“展中国青年风采,做中非友谊使者”的题词,让我更有一种战斗在传播中华文化第一线时无尚光荣的豪迈激情。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如果没有坚持不懈的努力,理想和责任都只是一句停留在口头的空话。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曾告诉过很多人关于援非的梦想,在我上研究生时,也错过了参选援助突尼斯团队的机会。可我一直坚信一定能完成自己援非的理想。我们总是说“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我看来,这个“准备”中最重要的就是一直努力向各方面学习。在我援非工作遇到困难时,通过网络、书本及有经验的人,我学会了很多与专业并不相关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仅使我顺利完成工作,更开拓了我的眼界,让我更好的思考。
随着援非工作的完成,我感谢的人也越来越多。无论是在我心里最初埋下种子的那位长辈,还是最初教会我责任的妈妈;无论是最终给我提供完成梦想机会的团中央、商务部、团省委和贵阳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卫生学教研室的各级领导,还是在我援非工作期间不断关心、帮助我的大使馆、经商处、马克雷雷大学及在乌中资企业、华人华侨;还有我那些亲密的队友、可爱的学生……这一次关于乌干达的旅程为我提供了值得珍藏一生的情谊。
“诚于己,忠于群,敬往思来”,也许只有贵阳医学院的校训才最能总结我的感受。当我在非洲工作时,我突然体会到75年前首任院长李宗恩教授来到西南组建贵阳医学院时的心境。当时的他,心中又怀揣了多大的理想,多重的责任?当年,李院长为了西南边陲人民的健康,尽他所能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不也正与“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所契合吗?志愿服务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给予”,而是尽己所能地“奉献”,使自己的经历、能力乃至心灵全方位“收获”。维多利亚湖畔的美丽乌干达,让我收获了很多很多!